【内容简介】
紧扣“两会”热点,透视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秦晖、陶然、张曙光、李昌平、陈昌华、刘煜辉、陆磊、胡祖六、盛洪……中国最具影响力智库年度建言书。
反思中国模式,寻找改革途径;分析当前焦点问题,厘清社会和未来发展迷局!
《以利为利:求索住房与土地财政之路》关注住房、土地、户籍改革等焦点、热点话题。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正在经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城市化过程。
从1995年到2007年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城市化率从29%迅速增加到45%,但目前具有城市户口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35%左右。——这么大的差距意味着,现有户籍制度下许多人并没有得到城市户口,仍然处在无法实现永久迁移的“半城市化”状态。
虽然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宣称已经进行了各种类型的户籍制度改革,但如果仔细考察这些改革,就可以发现中国的户籍制度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在继续发挥作用。除了主要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没有真正放开外,跨省区的户籍制度改革更是困难重重。
从承包制开始的那一天起,农村的土地流转就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土地流转,受承包期短的限制,土地流转一般在村组内农户之间或亲戚朋友之间进行,流转费为200~300斤/亩谷子或玉米。
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农民负担日益加重,不少农民种地亏本,撂荒现象日益严重。各地政府为了禁止农民撂荒,普遍向撂荒农民加征100元/亩左右的撂荒费。于是出现了两种形式的流转:一种是亏本转包,另一种是承包农户为逃避沉重的负担,将承包地一撂了之。
在提高刚性支出背景下,地方政府具有持续“开源”的内在冲动——信贷和土地成为筹资的两大模式。
于是,我们观察到一种土地与信贷循环往复的交易流,通过土地,财政和金融再度实现相互捆绑,成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圣经,并把房地产彻底改造为一种金融资产,所谓“大金融板块”。
一旦出现土地财政,且地方财政支出刚性,则房地产价格泡沫化,决策当局等于骑上了老虎背,只能随其狂奔而骑虎难下。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还在于设计某种机制,促使地方摆脱土地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