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 灵性 | 趣味
知识的唯一目的
是“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
——笛卡尔(Rene Descartes )
全文字数:5486字 阅读时间:20分钟
认知 | 态度、情感与精神 | 文化
胡华:“深度学习”深在哪里?
“深度学习”的提出与认知相关,并深受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的影响,是一个与“浅层学习”相对应的概念。
🔗:“深度学习”的最早提出
提出者:马顿和萨乔,来自瑞典歌特堡大学(目前较为公认)
他们在1976年研究大学生在进行大量散文阅读任务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学习过程和使用的学习策略以及理解和记忆的差异化学习结果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理信息存在不同水平,呈现浅层和深层的差异。当学生使用浅层学习策略时,只能获得对问题的浅表回答,学习过程表现为机械的死记硬背;当学生使用深层学习策略时,则能关注到文章主题和主要观点。
两位学者由此提出了“深度学习”概念,指出深度学习是一个知识的迁移过程,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
20世纪50、60年代,以皮亚杰为主要代表的认知结构理论盛行。学者们最早对“深度学习”的理解更多的是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揭示“认知”方面的心理过程机制,而价值、情感、态度以及精神领域的学习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正如布鲁纳所言:“认知主义忽视了文化、心灵和意义在人的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没有文化的弥补装置,人的发展就会陷于困境。”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布鲁纳的心理学研究也从认知主义转向了文化主义。
布鲁纳认为,教育者应当在深刻理解“教育”之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帮助学习者建构各种不同的具有自我行事(Self-agent)与意义生成(Meaning-making)功能的情境脉络。
当下,我们对课程及儿童深度学习的理解也深受布鲁纳思想的启迪。
在实践中,我们有了如下的思考:
01.
儿童的深度学习不仅指向认知层面,
还可更多地指向心灵层面。
也就是说,儿童深度学习的概念
也应从认知领域向文化领域拓展。
02.
儿童在深度学习中所能学到的
不仅是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应当是全面的发展。
情感、德性、精神、灵性、自由、超越性等
这些能够赋予儿童整体生活以意义,
乃至对儿童终身幸福至关重要的品质与价值,
才是深度学习应追寻的目标。
03.
对儿童而言,深度学习是一个
自我唤醒、自我生成、自我创造、自我超越
的过程。
04.
教育如果过于追求心理过程的
“信息加工”式的技术理性思想,
是无法帮助儿童完成深度学习的。
教育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更多的人去理解它、丰富它、创造它。
对于深度学习,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互动讨论!
我们是如何借助“生活化课程”
帮助儿童完成深度学习的?
我们认为,“生活化课程”本质上就是深度学习的一种方式。它通常从“问题”开始,之后无论是课程目标的设定,还是形式,都用纵横坐标标定了深度学习的体系。
学习的开端
课程有的时候是从一个问题开始,
有的时候是从一个美好的愿望开始,
有时候是从孩子们当下遇到的困境开始。
这些“开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问题开始的学习:
👉 项目学习,没那么“简单”
以愿望开始的学习:
👉送一片“星空”给花草园——来自2019届小毕业生们的礼物
以困境开始的学习:
👉40个大班小朋友怎么带?这篇推送里有答案!
在学习中,儿童会有“心流”出现
深度学习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学习的新思路。
在“生活化课程”的学习过程,我们通常运用“开——收——再开——再收”的课程设计思路和“3+1+1”的课程操作模式。
“3+1+1”的课程操作模式
👇👇👇
“3”
指一周前三天的小组教学
第一个“1”
指周四的分享总结
第二个“1”
指周五的“畅游日”活动
深度学习追寻的目标
“深度学习”会给儿童带来什么?
1
2
3
“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深度思考
让“深度学习”持续深入,教师可以这样做……
1
2
3
以大班十月前两周课程《生活在北京》为例
第一步:唤起已有经验——记忆·北京
孩子们的北京初印象
第二步:感知北京
接下来,孩子们会从声音、味道、颜色、形状四个可见可感的方面,进一步感知北京。
色 · 味 · 声 · 形,感知北京
如果要用一种声音来描述北京
我想一定是好听的声音
就像小蜜蜂在唱歌那样的声音
(孙颢瑄)
也像麻雀在叽叽喳喳的声音
(赵泽菡)
我想一定是充满了笑声
因为北京是一座很让人开心的城市
(孙士一)
很多人在早晨唱歌、广场舞、做操
(陈以薪)
不过有的时候
北京也有一些很吵闹的声音
到处都是汽车和人
(解明远)
北京也是一座有颜色的城市
我觉得最能代表北京的就是红色
因为红色是五星红旗的颜色
而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李之昕)
晴朗时候的北京是蓝色的
天空很蓝
(秦瑞)
北京也是黄色的
一到了秋天,北京就遍地金黄
(敖楚兮)
我觉得就是黄色的
黄色是让人感觉很快乐的颜色
我生活在北京很快乐
(刘晓玥)
其实北京是一座五颜六色
像彩虹一样的城市
这里有河、树木、花花草草
不同时间的北京
是不一样的颜色
(晋皎若、刘一羲)
除了声音和颜色
北京还是一座有味道的城市
它是一座很美味的城市
因为北京有很多好吃的特色美食
比如酸甜的糖葫芦和咸咸的炸酱面
(傅祺翔)
北京是香香的
每当到了夏天,到处开满了花朵
都是香的味道
(刘茗泽)
准确地说
我觉得北京是一座清香的城市
因为北京的夏天就是清香的味道
(刘一羲)
北京是一座很有历史的城市
如果你仔细发现
到处都充满了文化的味道
(李沐泽)
在我们心中
北京是什么形状的呢
它是像鸟巢一样圆形的
(凌慎徽)
它或许是一座长方形的城市
北京有很多古老的建筑
它们是长方形的
(莫静泊)
我有点说不出来它具体是什么形状
可能就像京剧脸谱一样吧
(冯澍予)
可能是花形的
北京春天会开很多月季花。
(胡沐卉)
我想用爱心的形状来代表北京
因为我很爱我生活的这座城市
(单若溪)
第三步:调查与研究——开展关于北京的项目学习
借助“十一”国庆,
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
完成了对北京的“项目学习”。
孩子们的
项目学习
海报
<<<<
第四步:在分享中发现问题,生成持续性研究——对项目学习海报的再学习
孩子们在分享海报的过程中不断生发出了新的问题,不断有新的研究补充进来,给予彼此更多灵感和研究方向。
分享人
石家颐
分享内容
新问题
莫静泊:为什么北京会有中轴线?中轴线意味着什么?
冯澍予:人民大会堂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周悦珣:其他城市会有中轴线吗?
进一步研究
康新昂:中轴线有很多。广东就有,西安也有,一些外国城市也有中轴线。
北京的中轴线有南北和东西两条,这两条合起来就是一个“十”字。现在很少有人说东西中轴线,南北更著名一些。从城南到城北的中轴线上以前住着很多的皇帝,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地位,让他们流传下来。
中轴线的“中”其实跟汉字“中”有关系。“中”字中间那条线就像中轴线,旁边的框就是北京城,以前老北京都住在中轴线附近。
李洋老师:北京的中轴线开始以“中轴线”命名是在1951年,提出这个词的人是中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古代人很聪明,他们虽然没有现代的仪器来测量,但是他们会观察天上的星星。他们发现了天上的北斗七星,根据北斗七星的分布,在地面上对应着设计了一座座建筑。中轴线的“中”字也是我们中国人特别注重一个品质“中正”,所以这样的品质也用于建筑设计中。
@ 分享时,对中轴线的进一步讨论
第五步:寻找共同研究的兴趣点——绘制思维导图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紧紧围绕着中轴线。下一次学习,教师会和孩子们共同完成对中轴线的一次人文研究与意义建构。
@孩子们想要了解的中轴线
李洋老师的思考与记录:
本周,我们从零散分布的北京各类知识聚焦到中轴线,前两天,孩子们陆续进行关于中轴线的项目学习的持续分享。
已经带回研究海报的小朋友先行分享了他们的研究。从孩子们的分享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研究范围不仅更加宽广,也更加细致、有针对性。
李沐泽、李之昕、敖楚兮、高昊洋着重研究了中轴线上的建筑分布:李沐泽的研究侧重于中轴线上的重点建筑,李之昕则研究了中轴线的中心区域——故宫和天安门,高昊洋从历史(时间、年代、古今用途)等方面介绍了故宫及其周围的建筑。
卿慕雪为我们分享了中轴线和长度,名字的由来以及中轴线中蕴含的对称哲学和美学。借由对称,段逾辉分享了对称的含义和生活中蕴含着对称美学:纸、手机、钟表、人体……借由他的分享,我们一起在户外寻找了花草园里的中轴线。
在孩子们的持续性分享中,我们一起解答疑惑,在答案中生成新的问题,由中轴线上联接到日常生活……与此同时,还有很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中轴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六步:游戏化整合——畅游日
畅游日,孩子们组成探秘北京小分队,用游戏化的方式对前四天的学习进行整合与反思。
回答问题,得到中轴线上某一建筑的碎片线索
找全建筑碎片
合作完成拼图
<<<<
用不同材料
搭建拼图上的建筑
完成挑战
畅游日现场,请点击下方链接:
职场“爸妈” “ 标志国” 、 中轴线上的北京,
没有最酷,只有更酷
敲黑板,划重点!
【深度学习的课程设计线索】
@ 课程中亦有时间线索
视角
VIEWPOINT
【开启深度学习的“六大原则”】
1
2
3
4
5
6
最重要一点,要学会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赋予意义。
更多胡华老师的文章
欢迎关注她的公众号哦
*声明: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ID:HUHUA-EDU-WORKSHOP),文中图片来自胡华名师工作室。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内回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