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大鼓多为一人站唱,击鼓为节,旁有伴奏,说唱结合。其内容多不固定,曲调多来自于民间小调。代表曲目有《绿牡丹》《石兰传》《下扬州》等。
京东大鼓主要流行于京津冀和东北广大地区,2006年5月20日,天津市申请的“京东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文斌又名刘存有,1891年5月29日生于宝坻县(今宝坻区)尔王庄乡黄花淀村。因为家庭贫穷,他少时只读过三个月私塾,14岁开始就到有钱人家扛活。一年村里收成较好,有钱人家请来一位先生到村里说书,书名叫《莲花宝盏》。刘文斌听得如醉如痴,就喜欢上了这行,常到田间地头为乡亲演唱自己创编的曲调。
1915年,刘文斌拜当地乡村艺人宋恩德为师,学习地方乡村小调,从此将说唱艺术作为养家糊口的本钱。刘文斌对乡村小调进行了大胆革新,将上场时的冗长唱词改为“表的是”三个字,达到开门见山的效果。他吸取农村小曲、小调特点,创编了许多唱腔和曲调,并为之取名,如“四平调”“南城调”“十三唉”等。他还借鉴老学者背诵古诗词时的平仄韵律,演唱时用背工嗓(颅腔兼脑后音共鸣)方式,把乡村小调唱得有声有色。由于他嗓音粗犷浑厚,唱出来的曲调深得人们赞赏,被戏称为“坛子大鼓”或“闷腔大鼓”。
1921年,刘文斌开始在天津书场演出,因所唱曲调没有名称,书场掌柜无法张贴水牌(场报),就征询刘文斌意见。刘考虑家乡宝坻坐落在北京东部,自己所唱曲调又有着浓厚乡土风味,于是就将其称为京东大鼓。从此,京东大鼓这一新曲种就在京津冀和东北一带传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刘文斌和他的京东大鼓声名鹊起,在天津人人皆知。当时有收音机的人家很少,有的商铺为招揽生意,就在门口摆上大喇叭,每当播放刘文斌的京东大鼓时,人们都聚在店铺门口听。1938年,国乐唱片公司将刘文斌的《郭子仪庆寿》《拆西厢》《隋炀帝下扬州》《王二姐思夫》《刘公案》等唱段灌成唱片,远销至港澳等地。40年代,刘文斌在天津各剧场演出,其京东大鼓常是攒底节目。马三立那时演出常说,刘文斌是我们的校长,并且还学唱他的“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常宝堃也用明贬暗褒的唱词“刘大人背着饭馆进褥套,褥套里面点着灯”来铺垫相声的包袱,由此可见京东大鼓当时影响之深。
刘文斌早年没有收过专业弟子,只在日伪时期亲传一名徒弟。他按本门户传“书”字辈取艺名卢书中,三年习艺期满后颇有发展。可惜英年早逝,刘文斌因弟子去世而伤感,再加上平时演出繁忙也就没有再继续收徒。他的儿子叫刘少斌,幼年学习弹弦专门为京东大鼓伴奏,弹得很有特色颇具其父遗风。曾在电台为介绍刘文斌的艺术生平,还请刘文斌的弟子们帮忙回忆刘文斌的事迹并整理出文稿播放,已辞世。刘文斌在社会上以及工矿企业的徒弟却是桃李满天下,虽然这些弟子们的唱法各有不同,确实都是向刘文斌学过艺。他的业余弟子有 李承秀、董湘昆、王辑馨、刘汉武、岳金义、宋万峰、张梁、孙志华等,其中董湘昆成就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