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电影柳青观后感3000字精选5篇

文学的海洋里,作家柳青是座灯塔。他用“要想塑造作品,先塑造自己”,来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柳青观后感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柳青观后感1

电影《柳青》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作家协会、西安市委宣传部、CCTV-6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西安市长安区委区政府、北京团圆影业等联合摄制,西安多吉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天朗产业控股投资有限公司、善基文化、天龙拍卖公司等投资出品,历时6年完成拍摄与后期制作。影片讲述了柳青为创作反映农村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辞去官职,带着妻儿落户到长安皇甫村,历经磨难十余年,写就史诗巨著《创业史》,最终成为一代人民作家的故事。作为国内首部以作家视角折射时代精神的人物传记片,在大银幕上生动细腻地呈现了柳青创作《创业史》的过程,同时该片还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电影《柳青》由青年导演田波执导,芦苇任剧本指导,贾平凹任文学顾问,霍廷霄任艺术总监,田波、王苗霞、马秀华联合编剧,程池任作曲,周新霞任剪辑顾问,孙明任摄影指导,王长锐任声音总监,成泰燊领衔主演,主创团队整容强大。“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最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名言,正出自柳青最著名的作品《创业史》。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创业史》,背后浓缩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一位文坛大家的传奇人生。影片《柳青》正是聚焦这段往事,心得体会范文第一次将柳青写作《创业史》的故事在大银幕上呈现。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作协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机关党委主任李梅,《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等专家学者以及200余名中国作协干部代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参加了内测会。观影结束后的座谈会上,专家们对影片在类型风格上的大胆突破与真实历史的还原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认为,该片突破了传统主旋律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的瓶颈,影片对于柳青的塑造力求真实准确,没有回避人物本身的脆弱与痛苦,同时让观众看到了身为知识分子的柳青内心那份爱与悲悯。作为一部典型的主旋律人物传记影片,影片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编剧芦苇说:“影片关键在于填补国产影片中作家传记类型的空白。同时作品还中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乡土气息。在相当多影片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今天,具有非常特殊的示范效应。”评论家李敬泽说:“《柳青》是一部值得二刷的电影。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创业史》之所以伟大,在于柳青那一代人向着未来的探索和创造。这部影片对观众来说是一次教育和洗礼,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也是对我们民族和国家奋斗历程的一种回顾。在国产电影中,作家传记片相对较少,而柳青的故事表现难度很大,田波导演对于人物的塑造,对历史的表达,克服了很多困难,做出了较好的呈现。柳青一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个人命运与人民,他在生活的深处达到了时代精神的制高点。影片准确地抓住了柳青的根本精神追求。”“这部电影对我来讲是出乎意料的,而且是出乎意料的一个好。是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极具现实主义冲击力,确实是一部成功的传记故事片,本片成功展现了柳青与所处时代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以及他与心灵的关系。”著名作家邱华栋说,自己在观影过程中多次感动落泪,“影片情感表达非常浓烈,这种真挚饱满的情感是观众得以被感动的关键。”评论家梁鸿鹰说:“这部影片具有教科书般的意义。尤其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能够起到一种历史教育的作用。同时让我们看到柳青这样一位杰出作家的价值,就在于他的创作,能够跟生活跟时代跟人民形成共振。”研究员李朝全认为:“柳青是一位到人民中去的优秀作家,《创业史》之所以能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是因为柳青首先把自己变成了人民中的一员,深入到农民中去,书写农村、刻画农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以说,《柳青》是近年来传记电影创作的一个新成就,尤其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都会有启发。”“这么一部电影要横空出世!看完以后确实很震动。”评论家刘琼认为,“柳青作为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家,关于柳青的传记电影,影片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可说是相得益彰。影片没有走一般意义上的类型化概念化之路,而是通过极其丰富的细节呈现,完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这部影片既在写柳青这样一个英雄人物,也在还原《创业史》这样一部伟大作品。通过电影化的方式,导演田波对柳青的文艺创作思想进行了精准提炼,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此外,影片的最大价值,在于为今后我们的电影创作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种方法,一个正确的方向。”“电影《柳青》善于以小见大,用细节刻画人物,如开头通过服饰、发型上的变化来表现柳青融入农村的过程,生动细腻。此外,影片中对合作化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展现非常客观。”评论家李云雷认为,电影《柳青》从艺术的表现和内容尺度把握都比较好,有历史视野的呈现,充分体现田波导演的历史视野与格局。“对于当下90后、00后群体,《柳青》可以说提供了一种契机,让年轻观众可以进入历史,范文写作真切感受自己的父辈曾经生活过的时代。影片中对柳青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他历经磨难执著追求的精神品格,不仅鼓舞了路遥、陈忠实等作家,也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一种新的人生楷模。”评论家李梅认为:“影片《柳青》是近年来国产现实主义影片创作的一个重大收获。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一个伟大作家是怎样炼成的,为柳青这样一位人民作家的光辉形象树碑立传。”评论家饶翔认为:“影片风格化特征突出,充分体现了青年导演在创作上的自觉探索,在塑造柳青的过程中也在寻找艺术上的自我,让这样一部主旋律人物传记片呈现了不一样的风格。此外,影片在叙事结构、视听设计以及节奏处理方面都很有特点。”

柳青观后感2

全景式描绘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电影《柳青》日前宣布定档5月21日。影片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生动呈现了波澜壮阔的农业建设和农村改革,真实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取得的宝贵经验,通过鲜活的文艺形象回应了“新时代呼唤怎样的人民文艺”这一时代之问。青年作家柳青辞掉优渥的工作,决心创作一部反映新中国农民集体创业的史诗巨著。他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山村14年,历经风雨,面对从互助组到合作社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时刻,范文网并在之后始终坚持真理,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该片导演田波表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我想通过柳青这样一个令我感动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伟大的民族精神。他能够在历史的大潮中始终坚持真理和良知,毫无疑问是民族的脊梁。”影片的制作汇集了众多国内一线电影人,片中柳青由成泰燊饰演,马葳由丹琳扮演,霍廷霄担任总监制和艺术总监,芦苇担任剧本指导,孙明担任摄影指导,周新霞担任剪辑顾问,剪辑师黄上剪辑,程池作曲,青年歌手平安献唱片尾曲。影片真实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的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取得的宝贵经验。故事讲述了青年作家柳青放弃北京优渥的干部待遇,决心亲自参与实践,创作一部反映新中国农民集体创业的史诗巨著。柳青举家落户皇甫村的一所破庙里,他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人民14年,历经风雨,面对从互助组到合作社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时刻,带领公社社员克服重重苦难,铁肩担道义,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的新局面,并在之后狂风暴雨般的运动中始终坚持真理,心得体会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柳青》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生动呈现了波澜壮阔的农业建设和农村制度改革,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鲜活的文艺形象回应了“新时代呼唤着怎样的人民文艺”这一时代之问。

柳青观后感3

在柳青这个“傻人”作家身后,跟随着一群陕西的“傻人”作家。路遥、陈忠实堪称这方面的典型。这里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话剧《柳青》的编剧唐栋。

坦率地说,这些年的文坛上,像柳青那样深入生活、深挖社会题材,和描写场景、人物零距离接触互动的作家少之又少。在商品大潮面前,许多作家逐利而为,无利不起早,有的为钱而写“枕头拳头”,还有宫廷内斗戏、穿越剧等等;有的出名后感觉写书法作品来钱快,干脆跻身书画市场;有的为名拼命跻身****,以混个一官半职为荣。

而陕西军旅作家唐栋逆袭潮流,偏在冷寂的领域里默默地深深地发掘被埋没被遗忘的历史“真金”,于是写出了话剧《******宣言》,还有如今的《柳青》。这种创作精神不仅仅是作家功底功力的展现,同时也是作家道义的担当和责任心的展示。

当宫廷权谋成为荧屏和舞台的主色调,当不良明星成为所谓的“道德楷模”“共和国脊梁”时,柳青、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这样真正的“楷模”“脊梁”被遗忘被边缘化时,有良知的作家们有责任站出来,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工作总结范文虽然,这样的作品可能“叫好不叫座”,可能不会“热播”,但我们坚信金子总会发光,总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净化除霾作用的。

话剧《柳青》中,也塑造了一位急功近利的年轻“精人”作家,他凭着热情和一知半解就匆匆完成长篇小说,更想请柳青帮忙尽快发表。这和故事一开始住在县城远离农村,觉得写出的作品不满意愤然焚稿的柳青相比,形成了巨大反差。遗憾的是,目前时代,这样急功近利的作家很多。

有的进城后不愿再回到山村故乡去切身体验转型中农村和落后和迷惘,而是采取道听途说、网上游荡的方式搜集素材,有的重复自我和摘抄他人,生活在已经成就的名望中。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更感觉到柳青当年扎根皇甫村行动与精神的可贵。对照柳青的这种“傻行”,当今一些“精人”作家应当生出愧疚之心!柳青这种踏踏实实的“傻人”作家精神,太值得弘扬广大,而像唐栋这样的后来的“傻人”作家,以及在舞台上精心演绎“傻人”形象的演员们,都应当获得更多的点赞。

柳青观后感4

电影《柳青》忠实于历史,讲述了作家柳青怀着对关中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以“要想写作,就要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要先塑造自己”的创作态度,放弃城市的优越待遇,居家落户陕西长安皇甫村的一所破庙,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人民十四年,参与农业合作社创办,和公社社员一起劳动生活,甘苦同享、患难与共,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新局面的感人故事。影片生动展现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赤子情怀和坚定信仰,再现了一名党员干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公仆情怀和奋斗精神。

电影《柳青》的真实深刻和感染力,让我泪目而陷入沉思。

看片名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但回避了平铺直叙地反映人物的生平轨迹,而是聚焦于柳青扎根农村十四年至晚年,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艰辛历程,从而艺术地呈现了人物独特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具有自觉地探索现实主义影片的美学品格。镜头直面作家柳青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以年份为标识,把人物置身于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从事物的外形切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柳青放弃城市的舒适环境和官职,住进乡下土屋,切实融入庄稼人的现实生活中,知行合一,在引导农民走理想主义的合作化道路的同时,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愉悦并不无吭吭哧哧地写下每一个汉字。当遇到时势的挫折时,他也质疑并深思农村生产关系变化中的症结,实事求是地对待社会思潮和创作时风,坚守一个作家为人为文的良心。

剧中人物关系的设置,一是主人公与来自上层的联络与冲突,考验着他隐忍的秉性,坚持在实践中获得真理。二是他与农民兄弟王家斌等人的交集和情感脉络,突显了作家与底层人民的血肉相连,命运相依。三是他与妻子马葳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纠葛,在磨合中闪烁着温馨而苦涩的亮光。

柳青是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就要做居民的知心人,要将不忘初心融合到实践工作中来。

一是要学柳青坚守信念。在人生旅途中,柳青始终没有动摇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事业的信仰。我们也要坚定如此,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像柳青学习,敢于到困难多的地方去,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住自己的初心。

二是要学习柳青接地气工作做法、深入人民群众。在剧中柳青刚出场时,叼着烟斗,头戴礼帽,架一副金丝眼镜,穿着十分洋气。然而在和农民群众的谈话交往中,他发现这身打扮实在是影响他和农民交心交朋友,随即他也穿上了农民装,抽起了旱烟袋。从内心里,实实在在地和农民群众,交朋友,用真心换真心,真正地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我们也要学习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实实在在与居民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

三是要学柳青为人民代言。柳青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代言,在工作中我们也要学习他这种品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在工作中说实话,干实事儿。

四是学习柳青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要在工作中坚持他这种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要立足本职工作,身体力行,埋头苦干,树立良好的社区形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柳青观后感5

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创作出如此感人的电影团队进行学习交流。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心头萦绕着非常复杂的感受,遗憾于柳青一生的坎坷,感佩于他和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了实现这种向往不变的坚持。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必须是立体的,丰富的,给人以复杂的感受。

我表述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总体评价:这部电影是以传记影片的形式来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大使命。在我看来,传记电影类似于我们学术研究中对某个历史人物的研究,既要在客观上保持相对距离与中立,体现记录与研究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又要深入到研究对象之中,与他产生情感和共鸣,才能让写出或创作出有温度、有人情味,让老百姓既喜闻乐见又引发深思的优秀作品。《柳青》这部电影和它的研究对象柳青老师给我的感受基本一致。在其中,我看到柳青对人民的爱,对人民文艺的爱,也看到了电影对柳青的爱,对观众的真诚与爱,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传记电影。

我下面再谈谈我的观后感,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感性认识是我在观影之后立刻产生的,而理性认识是我在回味电影时试图在经典理论中寻找依据时产生的。

首先,我说一下我的感性认识。我用三组词来对应审美上的三个层次。

第一组词是欣赏与感动,对应审美第一层次,即欣赏来自于对象物体美,此时观看者和对象之间有着一定距离。这部电影无论是画面、色调、转场、配乐、台词以及演员的表演都相当到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动。尤其是画面色调,一改以往黄土地给人荒凉贫瘠的沧桑,而是用油画的色调将观众带回那个激情澎湃,百废待兴,充满希望的时代。我好几次在电影的画面中捕捉到了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影子。我特别喜欢电影的一幅海报,黄色的背景下,一颗遒劲倔强的大树在风沙中矗立,作家柳青拄着拐杖,挺着他那已不再年轻伟岸的身躯,向远方眺望。我们可以将黄色看作是黄土地的基调,代表着滋养着作家文学根脉的中华文化和革命精神,大树则是在这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陕西文学,柳青既是代表人物,亦是守望者与传承者。所幸,柳青后继有人,在路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希望与力量。

第二组词是震撼与反思,对应审美的第二层次,即对观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触动。这一层次更加深入,从表面上的感官刺激进入到了心灵触动与反思,使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当我看到柳青毅然决然放弃城市优越生活待遇,扎根乡村时,我十分震撼。即使在那个时代,能做出这样决定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令人敬佩。他的文学使命促使他必然做出这个选择。“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这句话是柳青老师的剖白,也是电影的主题。我在观影的时候,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代入到作家当时面临的情境之中,试着去理解他,然后再反思自己,是否具备同样的勇气。当我看到柳青的妻子为了爱情与他一同奔赴乡村时,脸上洋溢的喜悦时,这种反思更加强烈。昨天是“520”,可是现代社会下,我们的爱情仿佛失去了那么一丝纯粹。网上流传一篇文章叫《高学历过滤不出真感情》,聚焦的是当今婚介市场上的学历鄙视链。根源在于高学历往往意味着你有一份相对牢靠的前程。婚姻与爱情不是不需要面包,但是完全物化成面包,就凸显不出爱情与婚姻的独特性。我们回望柳青与马葳的婚姻生活,他们相濡以沫,他们心手相连,他们共同前进,在他们的婚姻有普通人的争吵与埋怨,但绝没有经济利益这样功利的东西存在。为什么过去很质朴平凡的情感婚姻观在今天显得那么稀缺,那么珍贵,也是我们在震撼感动之余应深刻反思的。一部好的电影必须要引人深思。我觉得《柳青》这部电影做到了。

第三组词是升华与塑造。对应审美的第三层次,即个人与时代,个人与整个宇宙的关系。和宇宙和历史长河相比,人是渺小的,是一粒微尘,但是这粒微尘之所以和其他的微尘不同,因为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能做出有意识的选择。人类知进退,有节制,有所为,有所不为。作家柳青能够在时代的变革与冲击中,不向强势妥协,从不背叛自己的良心,即使身处磨难也从不动摇。在今天电影圈资本当道,流量为王的商业氛围中,田波导演亦能像柳青那样,坚持原则,不为名利所惑,不向资本妥协,令人敬佩。同时,人类这粒微尘勇承担,担大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作家柳青要写出农民自己真实的生活与创造,要将人民的创造力以文学的形式永远铭刻在历史中,为农民这个中国最庞大,同时又是最沉默的群体发声立传。电影《柳青》也是同样写出历史上应该被铭记,却因为各种原因被掩盖的作家柳青发声立传。柳青与《柳青》电影,在承担这样艰巨的任务时,就已经进入到一个极其崇高的领域,他们对人生的悲悯,对渺小的抗争,在时代中的奋斗,无不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品质与自强不息的意志。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就因为这样,“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在历史的洪流中,柳青无疑是弱小的,但是他对农民群体深沉的爱与奉献是他思考的尊严。在资本的洪流中,电影《柳青》力量也不强大,但是电影团队对社会价值观与走向的思考,同样体现了高贵的尊严。

第二我想谈谈这部电影创作的理论意义。我们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赞扬过柳青精神。尤其是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艺术离不开人民时,引用柳青的例子。他说:“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对此,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促使作家柳青做出这样重大的决定,是什么促成他思想的转变。这里有时代的召唤,有现实的需求,有他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应该也有重大理论与事件的影响。我从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找到了理论依据。作为那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柳青深入学习了这篇讲话,并率先深入群众,决心写出群众自己的故事与文学。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和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核心思想在精髓上是相通的:

第一是立场问题,我们的文艺创作是站在无产阶级与人民这一边的,无论是在当年的延安,还是在柳青写作《创业史》的年代,还是今天的新时代,都同样适用。在电影《柳青》和柳青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坚定的政治立场。

第二是态度问题。究竟是赞颂还是批判,无论是毛主席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该赞颂就赞颂,该批判就批判,根本目的是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凝聚人心,使中华儿女们奋发向上,携手向前。在这样的要求下,文艺要生动,不要样板。电影《柳青》和柳青老师创作的《创业史》里面呈现出来的人物,如真实存在的王家斌,小说中的梁生宝,以及和他有矛盾冲突的“能人”郭振山,都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有优点有缺点,活生生的人物。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在塑造人物上做到了实事求是,并始终坚持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第三是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既然选择了人民立场,那么我们的文艺就是为人民而创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要从人民中发掘文艺素材与灵感,又要使文艺让老百姓看得懂,才能使文艺入脑入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在这种互动的辩证关系中,文艺要做到爱人民。只有对你的受众有爱,你的立场才可能坚定,你的态度才可能真诚。我在电影中看到了这样的坚定与真诚,以及对人民文艺的热爱。

第四点是学习,毛主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向社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强调在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创作无论形式如何五花八门,艺术手法运用上如何高超,最终落脚点是对人民灵魂的塑造,对民族价值观的巩固,是铸魂育人的重大工程。

对照这四点,我认为作家柳青和电影《柳青》都很好地践行了这四个原则。

在我看来,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理论上,电影《柳青》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很好地利用了红色资源,传承了红色基因的好电影。在商业性如此浓厚的今天,几位老师和主创团队能够静下心来,用六年的时间,在艰苦的环境下,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创造出如此感动人启发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作品,非常难得,我很敬佩,要向你们学习。

以上就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1电影柳青观后感3000字精选5篇,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第一范文网。

【2021电影柳青观后感3000字精选5篇】相关推荐文章:

2021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1500字大学生

河南卫视端午节晚会2021观后感评价范文

2021交通安全大篷车红色之旅直播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2021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心得体会800字精选5篇

2021山河岁月纪录片观后感500字10篇